本書是北京大學研究生院主題論壇“黌門對話”系列文集之一。圍繞“藝術:視覺生動化的歷史”這一主題,來自中國、美國、荷蘭、意大利和英國的藝術史學者匯聚一堂,從7個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書包括7篇主題論文及相應的評議和討論問答,分別以古斯塔夫·庫爾貝、北方文藝復興繪畫、金廷標《婕妤擋熊圖》、電影《甜蜜生活》、17世紀意大利歷史畫、18—19世紀英國風景畫以及古希臘藝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具體作品的解讀,揭示了藝術和歷史的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展現(xiàn)藝術之下深刻的歷史內涵,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藝術對于反映歷史的特殊意義。
丁寧,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劃委員以及教育部美術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維》、《美術心理學》、《綿延之維——走向藝術史哲學》(哈佛燕京學術叢書)、《藝術的深度》、《圖像繽紛――視覺藝術的文化維度》、《感動心靈的西方美術》、《看懂美術》、《西方美術史》和《視遠惟明——感悟最美的藝術》等。
01 圖版目錄
Illustrations
002 嘉賓簡介及演講摘要
Introduction and Abstract
019 歡迎致辭
Welcome Speech
024 “歷史繪畫本質上是當代繪畫”
—古斯塔夫·庫爾貝和歷史的圖像視覺化│曲培醇
036 “Historical Art is by Nature Contemporary:”Gustave Courbet and the Pictorial Visualization of History∕Petra ten-Doesschate Chu
048 評 議 評議人:珍妮·紐霍特蘭
055 Commentary Commentator: Jeanne Nuechterlein
064 北方文藝復興繪畫中的寓言和歷史│珍妮·紐霍特蘭
095 Allegory and History in Northern Renaissance Paintings∕Jeanne Nuechterlein
123 婕妤擋熊:一個生動視覺化的故事│劉晨(北京大學)
134 Lady Feng and the Bear: A Vividly Visualized Story∕Liu Chen (Peking University)
143 評 議 評議人:泰勒·喬·史密斯
149 Commentary Commentator: Tyler Jo Smith
155 《甜蜜生活》:一場生動的羅馬壯游│劉晨(清華大學)
175 La Dolce Vita and the Marvels of Rome: A Vividly Visualized Grand Tour?∕Liu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197 評 議 評議人:卡特琳娜·沃爾比
204 Commentary Commentator: Caterina Volpi
211 圖繪當下:17世紀意大利歷史畫中的現(xiàn)代性│卡特琳娜·沃爾比
230 Painting the Present: Modernity in History Painting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taly (and Europe), Some Clues∕Caterina Volpi
246 從阿卡迪亞到崇高的愿景—英國風景畫中生動視覺化的歷史│章華
263 From Arcadia to Sublime—A Vividly Visualized History in British Landscapes∕Zhang Hua
280 評 議 評議人:曲培醇
285 Commentary Commentator: Petraten-Doesschate Chu
291 視覺化的神圣:古風和古典時期希臘的“宗教藝術”│泰勒·喬·史密斯
319 Visualizing the Sacred: The“Religious Art”of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ce∕Tyler Jo Smith
348 評 議 評議人:劉晨 (北京大學)
352 Commentary Commentator: Liu Chen (Peking University)
356 結束語 Conclusion
前言
我自己參與或組織過國際性的藝術史工作坊或學術研討會,從中獲益匪淺,甚或有時有勝讀十年書的美好感嘆。因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考慮,我很想讓研究生們參與籌劃一次類似的活動,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去體會一下組織這一類學術活動的全過程,以從中獲得直接的教益?!包Z門對話”作為北京大學研究生院的重要資助項目,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機會和平臺。
對于現(xiàn)在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參與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活動,不僅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專業(yè)鍛煉機會,也是未來研究生涯中的亮點,畢竟國際性學術活動的諸種要求更為特殊和嚴苛。除了語言要有一定的水準之外,學術上是否有所探索和究竟有多少新意,必然就成了考慮的題中之義。所以,我時常鼓勵自己指導的研究生,踴躍地去申請各種國際性的學術資助項目,親身經歷者亦無不顯著地拓展了自己的學術視野。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年輕一代的中國學子在當下和未來都應當有特別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形象,接受國際性學術活動的洗禮,當義不容辭。
我們把這次工作坊的主題設定為“藝術:視覺生動化的歷史”(Art: A Vividly Visualized History),內在的意圖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要讓邀請到的中外學者們有足夠廣泛而又深入的討論話題及范圍。讓他們確實有話可說,是工作坊活動成功舉辦的前提條件。同時,那些過于專業(yè)而且冷門的選題也未必會讓大多數(shù)研究生感興趣。事實證明,被邀請的學者都對此選題有一定的研究和積累,因而,他們響應起來非但不會捉襟見肘,反而還時時引出長篇宏論。
其次,藝術史本身并不僅僅與藝術自身的歷程有關。譬如,藝術中涉及的風土人情就可能關涉民俗學、人類學和社會學;藝術品的媒介材料有可能涉及人類物質文明的活動過程與范圍。而選擇藝術與歷史的關聯(lián)點,則是因為后者所面對的可能是更為博大而又復雜的對象,無論是辨識,還是分析與闡釋,都有不小的難度,這就需要特別注重研究時的方法論策略。讓邀請來的學者們施展身手,一定會有示范性的意義。這樣的話,也就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關注或參與工作坊的討論。
再次,藝術史研究的重點依然是藝術。我們不希望借藝術史之名,只是發(fā)散開去而無以聚焦,最后討論的話題和研究方向竟離藝術越來越遠了。確實,如何既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同時又有專業(yè)的研究目標,是藝術史研究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畢竟我們跨學科地思索和探究,不是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也就是說,跨學科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種具備特殊必要性的手段而已。把工作坊的主題設定在藝術與歷史的關聯(lián)上,一方面是意在揭示藝術的深刻內涵,包括對歷史本身的把握(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把握),另一方面突出藝術對歷史的把握具有其特殊的途徑。所以,我們強調了藝術“生動化”的長處。
至于全書中英文雙語并用,一方面是讓所有讀者便于了解工作坊,另一方面也是想讓將來要參與國際性學術活動的研究生們獲得一種全面、真切的現(xiàn)場感,有可資參考的文本材料。
主要是我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參與工作坊的組織與翻譯工作。我對他們的付出表示由衷的謝意。他們是:何君耀、劉文文、馮晗、胥恒、馮曄、馬麗云、陽露、姚淳、胡小爽等。
是為前言。
無。
《婕妤擋熊:一個生動視覺化的故事》(節(jié)選)
乾隆是一位多產的詩人,總計創(chuàng)作了四萬余首詩,雖然其中無一著名。實際上,金廷標的《婕妤擋熊圖》就是根據(jù)乾隆的詩作繪畫的,他的詩講述了這件作品的弦外之意。在過去的作品中,馮媛一般被認為是一位女性典范,但乾隆的詩文中卻并沒有贊賞馮媛的意思。他在指出由于馮媛?lián)跣茏o圣的行為,次年她被提封為昭儀的事實后,就開始書寫他對于這件事的個人看法。乾隆認為,馮媛的行為使這件事中本來應該屬于漢元帝的英雄形象被讓給了屬于女子的她,而且在抵擋熊屬于宮中護衛(wèi)的職責時,馮婕妤出現(xiàn)保護皇帝,也讓她在其他的妃嬪面前搶走了所有的榮耀,最后,乾隆更以嚴厲的語氣批評馮婕妤,因為她的行為為自己招致了災禍。漢元帝去世后,馮媛與另一位后宮著名人物傅昭儀隨同子嗣遷往封地,后被封為中山太后。公元前7年,馮媛的孫子即位,是為漢哀帝。當年馮媛?lián)跣艿男袨榱罡嫡褍x等其他后宮女子十分羞愧,故傅昭儀一直懷恨在心。彼時的馮媛,也就是中山太后,被傅昭儀誣陷,之后被逼自殺。
乾隆朝另外一個傳統(tǒng)就是樹立女性典范。乾隆曾下令制作一組描繪12位歷代賢后的畫作。 這12件作品組成了一個一般被認為用于展示的圍屏。(圖8)這類圍屏的制作也反映了乾隆對將典范行為視覺化的興趣。懿德繪畫在乾隆朝之前就已存在,且盛行于清宮之中。例如,《歷朝賢后故事圖》就是一套創(chuàng)作于乾隆朝的表現(xiàn)懿德故事的繪畫,由12件冊頁組成。(圖9)每一張都描繪了一位歷史上受人尊敬的女性,并附有贊詞。自乾隆七年(1742年)起,這些表現(xiàn)懿德的畫作就在節(jié)日時被展示在東西六宮,為宮廷里的妃嬪樹立行為楷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套繪畫中也有婕妤擋熊的故事,而1742年乾隆在這張畫上寫明了自己當時對馮婕妤的看法—在熊沖出圍欄時,所有的妃嬪,包括皇宮護衛(wèi)都受到了驚嚇,但馮媛在這個時候因為相信熊得人則止于是挺身而出,展現(xiàn)了她作為女性忠誠堅貞的美德。雖然這段贊文中最后也提及了這件事為她的未來帶來的不幸,但乾隆展現(xiàn)的態(tài)度并非批評,而是同情。
對于婕妤擋熊這一事件及其女主人公態(tài)度的轉變,令人好奇弘歷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天特意作詩及命金廷標圖解的原因。一件發(fā)生在前一年的宮廷事故為此幅作品增添了一個腳注。1765年,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以其瘋癲行為激怒了他?;屎蟀l(fā)瘋似的剪掉頭發(fā),皇后因而被皇帝疏離,并于次年去世。她死后被委身埋葬在另一個皇貴妃的墳墓而非皇陵之中,并被皇帝有意地抹除了其一切的存在感。儒家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不應當毀傷自己的身體發(fā)膚,只有在兩種情況下女人才會剪去頭發(fā):一是落發(fā)為尼,二是表達父母過世或喪夫之痛。因此,剪掉頭發(fā)被認為是一個會產生嚴重影響的不當行為。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