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在充分整理國內(nèi)外相關(guān)資料后,多學(xué)科、全方位研究王昭君的專著,全書共計50萬字。上篇從歷史學(xué)角度探討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考證昭君名字、生卒年、家庭、族屬、故里和性格養(yǎng)成,兼及匈奴的歷史和西漢和親政策的開端、漢朝對匈奴政策的演變等重大問題等重要內(nèi)容。中篇“歷代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王昭君”,沿時代線索研究其演進變化,重點分析各時期名家名作。還探討了王昭君悲劇形象的成因及其魅力長存的奧秘等問題。下篇“多學(xué)科視野下的昭君文化研究”包括昭君文化研究概說;“和合”思想是昭君文化的哲學(xué)基礎(chǔ)等內(nèi)容。
馬冀,教授。現(xiàn)任中國民族學(xué)學(xué)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會長、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研究會會長等。先后主持國家、自治區(qū)級科研項目6項,發(fā)表論文、譯文60余篇,出版專著13種。主要著作有《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昭君文化研究》《成吉思汗評傳》等。
目錄
上冊
序:近七十年昭君文化傳播和研究的思考
上篇 昭君出塞的歷史真相
第一章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昭君故里和昭君性格的養(yǎng)成
第一節(jié) “我本良家子”
——王昭君名字、生卒年、家庭、族屬考證
第二節(jié) 昭君故里興山縣
第三節(jié) 香溪河畔昭君村
第二章 秘洞扃仙卉,雕房鎖玉人
——昭君的漢宮生活
第一節(jié) 入宮數(shù)歲, 不得見御
第二節(jié) 殘酷的宮廷斗爭
第三節(jié) 昭君性格的形成、 特點及原因
第三章 安邊長策是和親,白草黃沙滿地春
——昭君自請出塞和親的真相
第一節(jié) 匈奴的歷史
第二節(jié) “白登之圍”及西漢和親政策的開端
第三節(jié)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政策的演變
第四節(jié) 匈奴英主呼韓邪單于
第五節(jié) 昭君自請出塞和親
第六節(jié) 昭君出塞是當(dāng)時轟動中外的重大喜事
第四章 天下為家百不憂,玉顏錦帳度春秋
——昭君的塞外生活
第一節(jié) 昭君出塞的路線和途中情景
第二節(jié) 昭君的塞外生活
第三節(jié) “從胡俗”再嫁風(fēng)波
第四節(jié) 逝于塞外,漢使憑吊
第五章 子孫續(xù)彈琵琶好,鳴鏑無聲六十年
——昭君家族繼續(xù)為漢匈友好貢獻力量
第一節(jié) 王莽對匈奴的錯誤政策
第二節(jié) 昭君子女、女婿為漢匈和平而努力
第三節(jié) 昭君兩個侄子多次出使匈奴
第四節(jié) 昭君兒子被害是匈奴分裂的導(dǎo)火線
第六章 忠節(jié)豈勞傳畫史,巍巍青冢壯胡山
——昭君墳?zāi)故歉髯迦嗣窠⒌淖o(jì)念塔
第一節(jié) 史料記載中的呼和浩特“青冢”
第二節(jié) 有關(guān)青冢的文學(xué)作品和民間故事
第三節(jié)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
第四節(jié) 各地昭君墓及其意義
中篇 歷代文藝作品中的王昭君
第一章 交和結(jié)好,昭君是福
——兩漢魏晉的昭君題材文藝作品
第一節(jié) 焦延壽的詠昭君詩
第二節(jié) 《怨曠思惟歌》
第三節(jié) 石崇《王明君辭》
第四節(jié) 《西京雜記》中毛延壽的出現(xiàn)及其意義
第五節(jié) 昭君題材歌舞音樂
第二章 仙娥今下嫁,驕子自同和
——南北朝隋唐時期名家輩出的昭君詩
第一節(jié) 南北朝至隋的昭君詩
第二節(jié) 唐代百花齊放的昭君詩
第三節(jié)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昭君詩
第三章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宋代昭君詩詞的深化和拓展
第一節(jié) 圍繞王安石《明妃曲》的唱和、辯論及其啟示
第二節(jié) 詠昭君詩歌主題的深化
第三節(jié) 詠昭君詩歌主題的拓展
第四節(jié) 宋代昭君題材的詞
第五節(jié) 昭君題材詩歌藝術(shù)手法的豐富和多樣
第六節(jié) 王昭君文化符號的形成
第四章 借昭君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
—— 元、明、清、民國時期昭君題材詩詞的十大主題(上)
第一節(jié) 辯論邊疆政策,弘揚愛國主義
第二節(jié) 探討民族關(guān)系,崇尚民族氣節(jié)
第三節(jié) 辯證史實,代言內(nèi)心,全面評價昭君
第四節(jié) 忠君、怨君,多有寄托
第五節(jié) 批判貪腐黑暗,企盼清廉政治
下冊
第五章 借昭君酒杯,澆自己塊壘
——元、明、清、民國時期昭君題材詩詞的十大主題(下)
第一節(jié) 人才問題
第二節(jié) 婦女問題
第三節(jié) 宮怨主題
第四節(jié) 思鄉(xiāng)主題
第五節(jié) 贊美高尚人格 領(lǐng)悟人生哲理
第六章 梨園絲竹千百部,新聲舊樂演昭君
——歷代昭君題材戲劇
第一節(jié) 馬致遠《漢宮秋》及元代昭君戲
第二節(jié) 《和戎記》等明代昭君戲
第三節(jié) 尤侗《吊琵琶》及清代昭君戲
第四節(jié) 郭沫若話劇《王昭君》及近代昭君戲劇
第七章 萬卷編成群玉府,千載贊嘆明妃心
——昭君題材小說、說唱、音樂、繪畫及外國作品
第一節(jié) 《王昭君變文》和宋元之前的昭君題材小說
第二節(jié) 《雙鳳奇緣》和明清近代昭君題材小說
第三節(jié) 昭君題材民間故事
第四節(jié) 昭君題材說唱、音樂作品
第五節(jié) 歷代昭君題材繪畫及工藝品
第八章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
——當(dāng)代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昭君形象
第一節(jié) 王昭君悲劇形象的成因及其變化的時代要求
第二節(jié) 一場圍繞昭君形象塑造的論爭和詠昭君詩的涌現(xiàn)
第三節(jié) 曹禺話劇《王昭君》和其他戲劇作品
第四節(jié) 昭君題材小說、影視劇及其他文藝作品
第五節(jié) 王昭君在國外 218目 錄 003
第九章 大造英華泄,千載壯君名
——王昭君魅力長存的奧秘
第一節(jié) 兩千年來昭君題材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的總體特點
第二節(jié) 王昭君魅力長存奧秘
第三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昭君研究與傳播
下篇 多學(xué)科視野下的昭君文化研究
第一章 昭君文化積淀厚,進步精神待弘揚
——昭君文化研究概說
第一節(jié) “昭君文化”的概念
第二節(jié) 昭君文化的精神實質(zhì)
第三節(jié) 昭君文化傳承的特點及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章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和合” 思想是昭君文化的哲學(xué)基礎(chǔ)
第一節(jié) 中華“和合”思想源遠流長
第二節(jié) 昭君和親是依據(jù)“和合”思想做出的選擇
第三節(jié) 昭君和親豐富了“和合”思想的內(nèi)涵
第四節(jié) 弘揚“和合”文化具有廣泛的現(xiàn)代意義
第三章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
——昭君出塞是和親政治成功的典范
第一節(jié) 和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歷史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和親是統(tǒng)治者的政治手段
第三節(jié) 和親客觀上有利于人民群眾和社會進步
第四節(jié) 昭君出塞是和親政治成功的典范
第四章 劍戟歸田盡,牛羊繞塞多
——民族友好是昭君文化的中心內(nèi)容
第一節(jié) 民族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規(guī)律
第二節(jié) 王昭君不愧為民族友好的使者
第三節(jié) 從昭君和親看歷代民族政策的得失
第四節(jié) 昭君文化對社會主義民族關(guān)系的啟示
第五章 交流交融開新花,互助互補共繁榮
——昭君文化的重要內(nèi)涵是促進不同經(jīng)濟區(qū)的交流
第一節(jié) 中國農(nóng)耕、游牧兩大經(jīng)濟區(qū)的形成及其互補關(guān)系
第二節(jié) 以昭君為代表的和親為兩大經(jīng)濟區(qū)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節(jié) 提倡昭君文化,對促進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四節(jié) 用昭君精神建設(shè)企業(yè)文化
第六章 大抵美女如杰士,見識迥與常人殊
——昭君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第一節(jié) 王昭君性格的特點及其成因
第二節(jié) 面對困境的正確抉擇,造就了昭君的偉大人格
第三節(jié) 昭君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
第七章 靈珠彩云降仙葩,四美居首獨無暇
——昭君文化是追求完美的文化
第一節(jié) 追求完美是人類的本性
第二節(jié) 昭君是內(nèi)在美和外在美高度統(tǒng)一的完美典范
第三節(jié) 昭君在四大美女中居于突出地位
第四節(jié) 昭君文化是追求完美的文化
第八章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昭君文化具有世界意義
第一節(jié) 王昭君在國外影響越來越大
第二節(jié) 昭君文化為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相互了解寬容、并存提供了啟示
第三節(jié) 昭君文化為世界不同民族友好、交流、 融合提供了啟示
第四節(jié) 昭君文化啟示我們, 應(yīng)該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后記
附錄: 王昭君年表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jì)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jì)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